2014年11月底台北捷運松山線通車了,本線全長8.5公里全線均為地下化設計,採高運量系統可和新店線互通,共設有7座車站,捷運的二期路網也終於完成最後一塊拼圖,各條路線也依照當初規畫的顏色來行駛,不再有跨線的列車行駛,除了文湖線外,旅客由甲地至乙地,最多只要換一次車,相當便利。
捷運松山線是和新店線連通,所以整條線在台北捷運官方統稱松山新店線,也因應松山線通車各線依顏色獨立運行,所以台北捷運公司並依照顏色編上路線代號,分別為:1號文湖線、2號淡水信義線、3號松山新店線、4號中和新蘆線、5號板南線,方便短時間旅遊的旅客能夠更快熟悉路線,用意良好,如果可以在各車站加註代碼,應該會更加友善。
北門站 BEIMEN
松山線由西門站沿著中華路向北行,過了忠孝西路後來到塔城街,北門站就座落於此,本站為地下3層建築,B1為通道層分別與台北地下街連接,B2為車站大廳層,B3為月台層,本站月台配置為側式月台,進入驗票閘門後,就必須搭車方向,以免坐錯車。
本站施工期間,開挖許多清代重要的古文物,這些遺跡也融入本站之中,就在本站B1層做呈現,當你來到北門站就好像來到一座小型博物館,本站室內建材均採灰色的石材,加上遺跡展覽,給人猶如地下宮殿般的感覺。
▲出入口外觀用黑色的鋼架加上玻璃搭配
▲遠望2號出入口
▲本站為地下3層的設計
▲施工期間的文物遺跡在本站B1通道層做呈現
▲本站也針對本站週邊的古蹟做了相當豐富的介紹
▲B1通道層也有和台北地下街相通
▲站內也設有商店街
▲本站為側式月台的設計,B2大廳層入驗票門後就要依照目的地方向來選擇月台
▲本站均採灰色系石材,猶如到了地下宮殿神祕感
▲北門站月台一景
▲浮雕式的站名為本站增添質感
月台上燈箱式站牌
中山 ZHONGSHAN
本站位於南京西路上與老牌的淡水線呈十字交會,地下四層的建築,B1為淡水線及松山線的大廳層,B2為淡水線的月台層,較特別的是B3,官方稱做轉乘通道層,呈十字狀,南北通到連接淡水線月台,東西向通道連接松山線月台, 來往的旅客經過本樓層,通往四面八方,B4則是松山線月台層,月台也沿襲北門站灰色調系,相當有質感。
中山站的淡水線為北捷第一代地下車站,當時設計風格採實用簡單,後期興建的松山線就融入一些設計元素,當你從淡水線月台走向松山線月台,會有更強烈的不同的感受。
▲B1松山線大廳層
▲自動售票機
▲售票機上的路網圖來看,台北捷運路網漸漸複雜了起來,開始有"網"的感覺
▲進入閘門後淡水松山任君挑選
▲淡水與松山月台中間夾了轉乘通道
▲淡水線月台上松山線的轉乘指引牌
▲月台上設有電扶梯連到轉乘通道
B3轉乘通道呈十字狀,沿襲北門站的灰色石材設計,南北向上通往淡水月台,東西向下通往松山月台
▲中山站的轉乘通道層
▲松山月台通道有做圓弧的收邊
▲往淡水月台通道方型設計
▲離開通道層就來到松山線月台
▲月台上也是灰色調設計,屋頂也有圓弧收邊
▲月台直通B1大廳的手扶梯相當高
▲梯下方也不浪廢空間,設計候車椅
▲中山站松山線月台一景,月台門已成為二期路網中識別象徵
▲中山站也採用浮雕式站牌
松江南京 SONGJIANG NANJING
本站位於南京東路和松江路口,和中和新蘆線交會,2011年蘆洲線通車,本站已啟用部分設施,詳見此文章,這次則是松山線大廳及月台,也因為松山線月台為側式月台所以在大廳層就分2側的驗票閘門,當你購票後要進閘門前就要決定好方向月台,也因為這樣的設計,所已在通車初期,在所有動線上設置大量的指標及圖卡,來避免旅客走錯月台。本站為地下3層建物,B1為松山線及中和新蘆線大廳層,B2為松山線月台,最後一層為中和新蘆線月台。
▲本圖來自台北捷網站
由圖可清楚看到,大廳層的付費區呈現南北西,3個區塊,北區塊下方對應著新店月台,南區塊對應著松山月台,這2區塊是旅客會容易走錯的區間,其實走錯也不要緊,可以向下再走一層,到中和新蘆線月台換另一側向上的通道即可。
▲位於南京東路上5號出口
▲捷運系統中除了禁止飲食,還有禁止新店?其實是要表達說本側到不了新店方向
▲整座大廳充斥的指標
▲多到有點氾濫了
▲月台還有圖卡的指引
▲月台一景
▲松山月台上第一車的位置有開通風口,可以見到對向列車
▲和中山站一樣,在電扶梯下方設有候車椅
南京復興 NANJING FUXING
本站坐落於南京東路與復興北路上,原本只有文湖線的時代,名稱叫做南京東路站,但因為整條松山線皆興建於與南京東路上,避免混淆,所以將站名改做成南京復興站,也因為與文湖線交會,本站也興建高揚程的手扶梯,從地下穿堂直通文湖線月台層,也既忠孝復興後,南京復興為北捷地2座高揚程的手扶梯。
▲文湖線端的手扶梯入口
▲南京復興的高揚程手扶梯
▲手扶梯採交叉配置,1下2上
▲松山線轉文湖線向上的手扶梯
▲手扶梯的關係原本的出口做了很大的異動
▲原本的南京東路站的1號出口因松山線通車後改成7號
本站的一號出口是較特別的地方,我們在南京東路上找不到它,是位於約50公尺遠的遼寧街上,旁邊有座停車場,配置2座手扶梯與一座電梯,規模在北捷中算是大型出口了。
▲隱身巷弄的1號出口,但站體並不低調
▲1號出口距離站體還約50公尺遠
▲1號出口走下去還須不少的腳程才能到車站
▲3號與4號出口遙遙相望
▲老牌的文湖線南京復興站
本站除了1號出口要耗不少腳程外,因為地下站體偏西,又加上高架與地下的分別,所以本站轉程的旅客須要走相當的腳程,但相較亞洲鄰國的地鐵系統中,北捷算是轉乘中最友善的
▲到了地下通層,扔須走不短的腳程抵達松山線月台
▲月台層有座挑高,並用特殊造型收邊,很向來到星際大戰的船艙內
▲大廳層
台北小巨蛋 TAIPEI ARENA
本站位於南京東路小巨蛋旁因此命名,也因為巨蛋為外來語,並無台語客語發音,所以喧騰一時,通車當時,列車上廣播為國語發音3次+英語發音1次,因而遭到批評像跳針,到最後北捷找來專家學者研討,最後還是將"巨蛋"找出最好的台語客語發音,也就是現今的版本。
▲台北小巨蛋
也因為本站為小巨蛋,所以在2號與4號的出入口造型也呼應著"蛋",外型也都圓滾滾的,相當討喜
▲2號出口是距離小巨蛋最近的出口,外型也猶如蛋一樣的圓型
▲2號出口採玻璃帷幕與白色法郎板搭配
▲4號出口也是蛋的造型
▲但從對街看,卻像是被切一半的蛋
▲1.5.3號出口景觀
▲2號出口緊鄰小巨蛋所以設計上空間較大,以疏散大量的人潮
▲西側大廳也緊鄰小巨蛋所以較為寬廣
▲西側驗票閘門
▲往月台的手扶梯也很高
▲也因緊鄰台北體育學院,所以也有運動相關的公共藝術
▲月台上可愛的候車椅
▲月台一景
▲小巨蛋站牌
南京三民NANJING SANMIN
順著南京東路西行,來到了南京三民站,本站接近南京東路市區的尾端了,相較於前幾大轉乘站與上一站小巨蛋的規模,南京三民則屬中規中矩,附近較知名的景點則是京華城,與觀光客最愛的鳳梨酥店鋪。
▲南京三民的2號出口
▲本站的天花板有用特殊造型來裝飾
▲廁所則是在車站中央處,付費區與非付費區都有一座,遙遙相望
▲站內的公共藝術-金融華爾街
▲京華城也在本站做宣傳廣告
▲月台的地板設計猶如水波紋的圖案
▲月台一景
▲本站候車椅屬於不銹鋼材質
松山SONGSHAN
本站位於八德路與松山路口,臺鐵松山站西北側,與臺鐵設有地下連通道,可以站外轉乘臺鐵,附近之名景點為松山慈祐宮與饒河街觀光夜市。
▲松山站2號出號出口
▲5號出口與松山國小共構
▲慈祐宮與饒河街夜市也是觀光客必遊景點之一
本站大廳天花板採圓弧造型金屬飾條搭配,連絡月台手扶梯出入口則是用橢圓造型設計,猶如身處太空艙,很有未來科技感。
▲採圓弧造型金屬飾條搭配的天花板
▲大廳層一景
▲月台出入口撇開過去的方型設計,採橢圓型
▲東側驗票閘門
▲現今的臺鐵松山站是結合商辦百貨的綜合大樓
▲4A出口連接臺鐵松山站的地下通道,與台北車站一樣,設計成商店街
從蘆洲線通車後,台北捷運每條新通車路線都要有一個代表性的公共藝術,松山線也不意外,本線代表為松山站的繁花光穹,它是由LED組成,透過不同的顏色變化來呈現給旅客,也有媒體將它與高雄捷運的光之穹頂萊PK,但筆者認為各有各的美,不予評比。
▲光穹的解說
▲捷運連接臺鐵的路上會先經過大廣場,光穹就在頭頂上
▲透過不同的顏色變化,呈現美麗的視效果
▲還有團體在廣場不定期 做表演
做為台北捷運2期路網最後通車的松山線,在整體設計與建材均採高規格,從北門站的小型博物館,到松山穹頂藝術,讓搭捷運不只是搭車,也是一種視覺享受,台北捷運通車至今也快要20年,筆者走過亞洲部分城市的地鐵系統,雖然台北捷運載運量也許不如香港、東京..等地鐵,但在服務、整潔、轉乘綜觀下來,台北捷運算是數一數二的,值得驕傲。